梦幻无痕 > 历史军事 > 五代十国往事书评 > 第607章 谁主中原5

第607章 谁主中原5 (第1/2页)

父祖两代全是烈士,史匡威绝对根红苗正。意志坚定,坚决不向蛮夷屈服。

秦州雄武军节度使何重建,斩杀契丹使节,拒绝臣服。虽然不向契丹称臣,但他接下来的做法也是值得商榷的,他将所辖三州(秦、凤、成)献给后蜀,向后蜀投降,并为后蜀当带路党。

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,后蜀实际控制了三州,并控制了重要的关隘——大散关,从此恢复了前蜀的全部版图。

按照惯例,中原王朝生乱,最开心的就是蜀地和淮南,他们可以趁火打劫。比如这一次,后蜀不仅恢复了前蜀最鼎盛时候的版图,还将触角继续向大散关以北延伸,对长安产生威胁。

而淮南却错失这次良机,因为他们正陷入到与闽国的战争泥淖中,脱不开身。

从另一个角度讲,何重建虽然叛国投敌,但他毕竟是把土地献给了汉人,宁肯称臣于后蜀,也不称臣于契丹。

史匡威、何重建的据命,给天下做出了榜样,打击了契丹人的嚣张气焰。

2,长安兵变

坐镇长安的赵在礼接到命令,要他去汴州觐见耶律德光。赵在礼如同所有被点名召见的官员一样,马不停蹄地前去报到。

赵在礼走后,长安城内的一名裨将发动兵变,但被节度副使镇压下去。

然而这次兵变却非常有代表性,当耶律德光灰溜溜败逃的时候,他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,其中一条,就是不该把各地的节度使软禁在京城,这样一来,地方失去节制,兵变、民变多如牛毛。

赵在礼走到洛阳时,受到了奚部落酋长拽剌的怠慢,以至于走到郑州时自杀身亡。当时,洛阳军民亦人心惶惶。

契丹的枢密使、宰相、幽州留守刘曦,被耶律德光任命为洛阳留守,刘曦到了洛阳后,第一件事就是把拽剌等人当众臭骂一顿,说人家赵在礼是中原的两朝元老、德高望重的高级官员,你们丫的不过是塞北蛮夷小酋长,装什么孙子!

随后让拽剌他们在庭院当中罚站。

汉人官员臭骂、体罚蛮夷酋长,当洛阳人民看到这一幕时,心里才算安稳。

3,患难亲兄弟——明宗元勋

赵在礼之所以走上人生巅峰,就是因为贝州兵变,这是一场由低级军官皇甫晖发动的叛乱,皇甫晖把钢刀架在赵在礼脖子上,逼他挑头扛把子。

如今,赵在礼死了,皇甫晖还会舒服吗?

时任密州刺史的皇甫晖、棣州刺史王建(又是重名)率领部众,投降淮南;淮河以北地区的变民集团也纷纷依附于淮南势力。

此时执掌淮南政权的是徐知诰的儿子徐景通,他的谋士韩熙载指出,这是统一中原的好时机,一旦契丹人北返、中原另出新皇帝,就很不容易做到了。淮南君臣都明白这个道理,然而他们的主力部队正在福州(今福建省福州市)城外,力不从心,坐失良机。

4,貌合神离

4.1渔翁得利——后蜀

借着中原内乱的好机会,后蜀趁火打劫,收获了不少实惠,不再赘述。

4.2力不从心——南唐

淮南势力虽然没有染指中原的实力,却从来不缺乏一颗觊觎中原的野心,淮南派使节抵达汴州,对耶律德光入主中原表示祝贺,同时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,请求耶律德光允许他们派使节去长安修复唐朝皇帝的陵墓。

此时的淮南政权的国号是“唐”,史称“南唐”。开国君主是徐知诰,徐知诰是徐温的养子,据说本姓李,于是徐知诰自称是大唐皇室后裔,改回本姓李,并为唐高祖李渊、唐太宗李世民立庙。

公元943年,徐知诰(李昪)去世,其长子徐景通(李璟)袭位。

据史籍记载,耶律德光入主汴州后,曾对李璟发出军事威胁:

“请会盟于境上,辞不赴。”——《十国春秋》

史书都是很婉转的,比如把逃跑称作“狩”,玄宗李隆基西狩、僖宗西狩;再比如曹操挑衅孙权,说“与将军会猎于吴”。所以这里的“请会盟于境上”的真实意思是耶律德光对李璟发出军事威胁,“过来,跟老子比划比划,敢吗?”

而《江南野史》的记载就非常扯了,说耶律德光是要册封李璟为中原之主,恢复大唐江山社稷……然后李璟非常谦虚,说只希望淮南与契丹维持旧好,别的不敢奢望。同时也指出李璟不敢所有奢望的原因,“闽役惫矣,其能抗衡中国乎?”

李璟对左右近臣说出了实话,我们在福州损失惨重,哪儿有能力问鼎中原呢?忍了吧。

当李璟提出去长安修唐室陵墓时,遭耶律德光的果断拒绝。所以《江南野史》的记载半真半假,说册封李璟为中原之主是假,李璟深陷福州战场而迫不得已向契丹示弱是真。

一个月后,南唐才从福州战场的泥淖中解脱出来,又过两个月,契丹在中原屡战屡败,被迫北返,耶律德光中途暴毙,留在汴州的大将萧翰也弃城北逃……

李璟认为这是染指中原的好时机,于是下达北伐诏书:“乃眷

最新小说: 天子宁有种 开着房车,去古代逃荒种田吧 炮火亮剑 唐时明月宋时关 三国:屯兵百万,你管这叫普通县令? 拥兵百万让交权?朕这生如履薄冰 大唐:父亲您不造反,我造反! 天崩开局,从死囚营砍到并肩王 我死当天,顾总和白月光订婚了 无敌冠军侯 三国召唤之袁氏帝途 大唐小贤王 大婚之日,我的老婆不正常 谍战:我能看见情报价值 无敌升级王 阿兹特克的永生者 我怎么还活着? 东北出马笔记 大明流匪 抗战:从八佰开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