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章 景帝之死 (第1/2页)

刘彘名字里的这个“彘”,是“猪”的意思。

不过“彘”在这里倒也并非贬义,汉朝人有“贱名好养”的习俗,取名为彘,寓意祥瑞与长寿。

更何况刘彘的名字是当今的陛下所取,故而这个名字虽然有些不雅,但也没人敢提出反对的意见。

但现在提出反对意见的人,是刘安。

王美人心中似乎已经有了预感,她忐忑不安的询问道:“太公...觉得该当如何?”

刘安平静说道:“彻者,通彻明智也,便改名刘彻吧。”

“谢太公赐名!”王美人拉着幼童俯身行礼,“彘儿...不,彻儿,快谢谢太公。你要知道,能得到太公赐名,这可是天大的恩典啊!”

幼童虽然不知道这其中有什么深意,但还是咿呀咿呀的跟母亲一起感谢刘安。

刘安面带笑意的看着面前幼童,却又忽然说道:“陛下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,储君的事要早做打算,老夫已经向陛下举荐了你的儿子。”

王美人闻言,跪地啜泣:“太公天恩,臣妾与彻儿将永远铭记!”

当今的皇后是薄皇后,但她没有儿子。除了薄皇后之外,后宫之中最受皇帝宠爱的便是栗姬。

栗姬的儿子刘荣,也是皇帝长子,是最有希望成为储君的皇子。

但世人皆知,汉帝一向对辽东王言听计从。

有了刘安的举荐,那么即使刘荣是皇帝的长子,储君之位最后也只会落在刘彻的身上。

幼童迷迷糊糊的看着母亲与老人,此时的他尚还不知道,自己即将成为天下最为尊贵的人。

他更不知道,自己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,将大汉推向真正的巅峰!

……

汉历五十一年,历经七国之乱与长安之变后,汉帝卧病不起,病情恶劣。

同年八月,汉帝刘启在弥留之际,作出了最后的权力交接:立皇子刘彻为太子,加封辽东王刘安为摄政王,总领军政。

做完这一切后,刘启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,于未央宫驾崩,葬于阳陵,是为“汉景帝”。

同月,在刘安的辅佐下,五岁的刘彻即位。

照理来说,年幼的皇帝继位,应该由太后辅佐国政。刚刚荣升为皇太后的王氏,虽然心中贪恋权力,奈何朝中还有刘安堪称这位“太后杀手”的摄政王。

大汉先后有两位贪恋权力的太后,皆是被刘安所杀。

王太后虽然没见过当年刘安杀吕太后时的场景,但刘安杀景帝之母窦太后的时候,她是在现场亲眼目睹过的。

联想到吕太后与窦太后的悲惨结局,王太后哪里还敢去觊觎摄政的权力。

没了外戚的干预,刘安的权力达到了巅峰,他的权力超过了大汉建国以来的任何一位皇帝。

纵然是当年的高祖刘邦,晚年时也曾被吕氏窃夺权力。

至于惠帝与两位少帝就更不用说了,吕氏篡权,将皇帝视作傀儡,刘氏皇族被压的抬不起头。

直到刘安起兵靖难杀尽吕氏之后,大汉的皇帝才重新拿回了权力。尽管如此,汉帝的统治力仍然不够,各地的诸侯虎视眈眈,势力庞大。

这些强大的诸侯王,在七国之乱后被一扫而空。其余的诸侯虽然幸存了下来,可也已经瑟瑟发抖不敢吱声,哪里还敢忤逆朝廷。

刘安以摄政王的名义总领朝政,不仅如此,他手上还掌控着大汉最为精锐的辽东王。

朝内朝外,所有的行政与军事,没有刘安的点头,谁敢胡来?

此时的他做任何事都要深思熟虑,因为他的每一个决定,都事关大汉帝国的命运走向。

……

刘安站在未央宫的高台上,俯瞰着长安城的万家灯火。

夜风拂过他斑白的鬓角,手中的竹简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各地呈报的政务,刘潜与周亚夫则守在旁边辅佐他处理国政。

自新帝继位以来,刘安每日批阅奏章至深夜,力求在幼帝成年亲政前,为大汉攒下更厚的家底。

虽然内部的危机已经暂时平息了下来,但北方的匈奴依然强大,随时都有可能入侵边境,这才是大汉最大的威胁!

刘安不想把这个麻烦留给后人,他要在自己死前将匈奴带来的威胁彻底铲除,为后人留下一个太平盛世。

但此时不能操之过急,虽然历经文景二帝之后,大汉的国力正在稳定上升,但与匈奴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。

如今的大汉就像一把不是很锋利的剑,刘安便是这把剑的持剑人。

他要打磨大汉之剑的剑刃,等到剑最为锋利的时候,挥剑将匈奴枭首!

“太公,奏章已按您的批示下发。”周亚夫躬身呈上竹简,语气微妙,“只是...关于吴楚旧地的兵权收缴一事,朝臣们仍有异议。”

七国之乱被平定后,吴王与楚王虽然死了,但他们还留下了庞大而又富饶的封国需要治理。

谁都想得到这些富庶的地盘,朝廷

最新小说: 1960:我叔叔是FBI局长 遮天:开局拜入摇光圣地 唐女医之诗酒江湖军旅传奇 穿书后爆红,带崽勇闯娱乐圈 迷恋责罚 和恋爱脑霸总先婚后爱了 怜春有时 保卫南山公园 重生换嫁,短命太子他长命百岁了 无限末日逃生 造化仙鼎 八零美人要独美,清冷教授夜夜难寐 满级悟性,我把下界打造成仙界 宿命:宿敌 我有一个修仙世界 七零:清冷美人被冷硬糙汉宠上天! 都有白月光,我嫁军爷你慌什么? 三分瘾 别人修仙我炼武,从此走上无敌路 马伏山纪事